为进一步做好我校2024届毕业生教育管理服务和文明离校工作,营造“和谐稳定、诚信感恩、情浓意切”的教育氛围,增强毕业生的母校情结和感恩意识,确保广大毕业生安全离校、文明离校、有序离校,现将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做好毕业资格预审
认真做好毕业生毕业与学位授予资格审核工作,及时安排好毕业生的重修及论文答辩等各项工作,确保毕业证、学位证颁发工作的严肃性。对未达到毕业资格的学生,要及时做好预警,指导其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尽早完成学业。
二、开展毕业生教育
1.开展毕业生“情系母校、感恩母校、文明离校”主题教育活动。要严格落实毕业生外出和离校请销假、回寝管理、宿舍日报、特殊情况预警等基本管理制度,加强宿舍走访和巡查,及时掌握学生异常情况,妥善处置学生突发事件,通过举办毕业生主题班(团)会、座谈会、个别访谈、优秀毕业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引导毕业生回忆成长历程,总结学习、工作、生活体验;倡导毕业生为母校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为在校学生树立榜样。
2.加强毕业生心理健康关爱。要深入学生宿舍、深入“一站式”社区、深入学生一线,全面摸排所有毕业生的基本情况,精准掌握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扎实开展谈心谈话工作,为毕业生提供舒缓心理压力、解决实际困难的渠道,引导毕业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毕业、就业、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帮助毕业生顺利度过毕业前的心理关键期。特别是要重点关注毕业困难、就业困难、经济困难、情感受挫及有心理障碍的毕业生群体,研究制定“一生一策”干预方案,给予精准的学业指导和心理帮扶,有效预防和应对毕业生心理危机事件。
三、做好毕业鉴定
毕业鉴定是对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全面总结和评价,是用人单位及社会考察、使用和培养毕业生的重要参考依据,必须认真对待。
四、做好优秀毕业生评选
各学院按照《关于做好2023-2024学年毕业班学生评奖评优工作的通知》要求,做好评选工作,按时上报拟推荐人选。
五、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1.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积极为毕业生尤其是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等困难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与就业指导服务;帮助全体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克服各方面影响带来的就业压力,增强就业信心;积极动员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苏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深入宣传大学生征兵政策,鼓励毕业生投身国防。
2.举办好线上线下毕业季招聘会。要树牢“以生为本”理念,倾听毕业生呼声,回应毕业生关切,积极解决毕业生急难愁盼问题。毕业生在校之际,根据学院专业特点持续安排线下小型招聘会,同步做好线上招聘会的组织工作。
3.做好毕业去向登记。严格执行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登记制度,作为毕业生办理离校手续的必要环节。各学院要认真指导毕业生(含结业生)按规定及时完成毕业去向登记;实行定向招生就业办法的毕业生,相关学院须指导其严格按照定向协议就业并登记去向信息。登记暂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联络方式,以便做好跟踪服务。
4.做好档案转递。学校将分期分批为毕业生转寄档案,个人不能自带和保管。毕业年度已落实就业去向毕业生的档案,按照就业单位接档要求转递;考取研究生的毕业生档案,按照录取院校要求转递;毕业年度未落实就业去向毕业生的档案,在其毕业次年6月30日前凭证明办理转寄;超过限定时限由各学院将其档案统一寄送至户籍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
5.毕业生户口迁移。2024届毕业生在毕业离校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可以迁往就业创业地(超大城市按现有规定执行),也可以迁往入学前户籍所在地。
六、党团组织关系转接
1.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接由所在学院党组织统一到校党委组织部办理。江苏省内组织关系转接在“全国党员信息管理系统”中完成,江苏省外组织关系转接由所在学院党组织在“全国党员信息管理系统”中转出,同时将介绍信导出并打印,报党委组织部盖章。毕业生党员须在组织关系介绍信有效期内到接收党组织报到,转往省内的党员需督促接收关系的党组织及时在“全国党员信息管理系统”中接收组织关系介绍信,转往省外的党员需在接收单位接收组织关系后,将介绍信回执单反馈至学院。
2.“学社衔接”工作。毕业生团组织关系转接由所在学院团委具体组织,应切实摸清毕业生团员去向,通过“智慧团建”系统,规范做好毕业学生团员组织关系转接工作,做到精准指导、精确转接,提高学社衔接率、单位团组织转接率。
七、毕业生离校工作
1.各学院根据学校毕业典礼总体工作安排,做好相关工作。
2.开展毕业生文明离校倡议,倡导毕业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要严防夜不归宿、酗酒、打砸、“喊楼”等行为。
3.办理离校手续。毕业生离校时应主动清理好宿舍,并在宿管值班台进行登记,办理离校手续(归还钥匙、空调遥控器,钥匙押金将以学生签字打卡形式退还)。学校相关部门和单位通过学生网上“毕业生离校系统”,为毕业生办理有关手续。
各学院要加强对毕业生离校工作的组织、领导,及时排查毕业生离校期间的不稳定因素;及时讲清政策,主动化解矛盾,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帮助毕业生解决实际困难,营造浓厚、热烈的文明离校氛围,让毕业生以健康文明方式告别母校。